Photo Credit: Richard Bao
上一期以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為封面的AXIS Magazine八月號,中島恭子在其中一篇專文當中介紹了於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外牆擔任設計的三人團體:Troika。這讓我想到上次進入英國館還真是運氣正好,趁著約晚間八九點人潮漸漸散去,在閉館前夕我快速排了進去,雖然有些昏暗,但是也適度襯托出Troika某幾件設計的細膩。
眾所皆知,2010世博英國館以「種子聖殿」為名,以壓克力棒建造出了一座讓人眼睛自己內建Motion Blur的建築。其實進到英國館的群眾,大家都迫不期待想要擠進狹小的展廳,看看似乎即將被壓克力棒萬箭穿心的感覺,但是在如同包著糖果(展館)的糖果紙似的外牆之上,卻有Troika精心設計,對於英國大城的願景設計。
- 綠色城市、戶外城市、活力城市
順著英國主館主題:Nature and the City,Troika的設計依過去、現在、未來共分為:綠色城市、戶外城市以及活力城市三個區塊,如果只把這三個設計當作排隊等待磕牙用的瓜子就太可惜了,它們其實與英國館主題之間有深度的呼應。
圖:SHANGHAI WORLD EXPO, 2010: Green City,連結自:http://www.dezeen.com/2010/05/20/installation-for-the-uk-pavilion-at-shanghai-expo-2010-by-troika/
綠色城市(Green City):在即將進入英國館的廊道,順著外牆如摺紙般的皺摺,Troika在斜上方的立面以草皮貼出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方塊。其實這些是英國倫敦、愛丁堡等四大城,在去除建築之後,所盛下的「綠地地圖」。還記得2005初到英國倫敦的那一週,我對於處處充滿綠地的這個歐洲古都驚嘆不已,雖然政治、經濟、交通高度發達,但是綠化的程度卻不會輸給水泥覆蓋的面積。一般的地圖總是標示著城鎮、街道的分佈,但是Troika在去建築與街道之後,除了驚嘆英國大城過去至今的綠化面積足以與建築面積匹敵外,從這個「綠化地圖」當中去觀看英國都市,更有一種,英國似乎自古以來都是「以植披為城市主軸」的感覺。
TROIKA/ LIGHT RAIN/ UK PAVILION WORLD EXPO/ SHANGHAI 2010 from troika london via Youtube.
戶外城市(Open City):在此Troika仍運用斜上方立面,以透明塑膠材質,建構了一大群透明的英國傳統建築群。在此是想以如雲、霧、雨等自然元素去詮釋英國建築與自然空間彼此的交互滲透,或是說想運用這個裝置呈現英國自然氣候與建築的微妙關係。於是Troika除了將倒掛的城市比喻為漂浮於空中的城市,是公開、透明的,更設計了一種名為 “light rain engines” 的燈,投射在地面來隱喻英國多雨的天氣,相當有趣。
- Troika

Noel 這句話,的確相當精要地指出「數位」的本質,我認為數位的確是一種觀念,一種01的觀念,一種開關的觀念,一種有無的觀念,而藉著這樣的觀念,在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輸出、輸入、儲存介質去呈現數位化的產出。
Related Links:
*[前po]2010上海世博會(1) – 上海聯合企業館
*英国馆(via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
*SHANGHAI WORLD EXPO, 2010(via TROIKA)
*AXIS Magazine八月號
*Jacquard weaving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