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訂定論文主題

Photo credit: amanda tipton via Flickr.com

ACM的XRDS: Crossroads雜誌,是ACM專為學生設計的雜誌,最近我看了其中一篇文章:Help! I Need an Idea for My Dissertation,覺得很受用,在此摘錄分享。

關於寫作之隨筆

Photo Credit: Wind-Up Bird Chronicle by Garry Ing via Flickr.com

我不討厭閱讀,閱讀嚴格來說是我的嗜好,整體而言,我感覺閱讀對於寫作是有幫助的。近日正在閱讀史蒂芬.金談寫作一書,沒想到也印證了我的看法,該書第四章論寫作,開頭幾頁作者就提到,若想成為作家,務必要遵守「多閱讀與常寫作」….閱讀的目的並不是研究寫作技巧….不知不覺中你自然會學到很多,每一本書都有某些地方值得我們研究。

遠距參展與觀展

Photo Credit: Sand portret, Gerben van Heijningen via flickr.com


Google及其技術合作團隊與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London),於2012年共同展出一項名為Web Lab的展覽(目前已停止服務)。這個展覽非常特別,Google運用自身強大的資源,與眾多合作夥伴打造了一個可以遠距參與、線上與展場兩端互動的虛實整合展覽;本文中,我們來談談這個有趣的展覽,以及相關、類似的科技藝術作品。

如何運用大眾的智慧打造仿生獸與聲紋吊飾

Photo Credit: pieter musterd via flickr.com

荷蘭藝術家泰奧‧揚森(Theo Jansen)製作的仿生獸(Strandbeest),多次來臺展出,它那奇妙的結構與不可思議的運作模式,總是能在展場吸引大家駐足欣賞。但是如果自己有強烈的慾望想要擁有一臺(隻?)仿生獸,那該怎辦?作者的官方網站就有販售模型的引導頁面,這個可動的自組模型似乎和「大人的科學」所附贈的是一樣的。可是,數位時代,或說,自造時代,光買個模型回來自己組合,好像對愛好找麻煩的人,實在挑戰幸甚低。幸好,知名 DIY 網站教學 Instructables,總是提供了各種解決之道。若登上網站搜尋Strandbeest看看,你將發現數量多到可以做到手軟的各種教學;這些教學都是世界各地的創作同好,將自己的創意付諸實現之後,把心得整理後進行分享的發布平台。

想像擴增於實境與虛境的交界

圖:《CyberCube》新媒體展演,摘自:Peppercorns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FB

拜影像辨識技術的進步,與硬體價格的下降,動作擷取技術不但成熟而且容易取得;像是由日本影片製作人淺井宣通(Nobumichi Asai)團隊,所開發的臉部投影特效影片「OMOTE」,以及58 屆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頒獎典禮中,女神卡卡(Lady Gaga)在表演開頭的即時妝容特效,都是透過高速攝影機等設備,辨識臉部與追蹤動態,並將視覺效果即時投影到表演者頭部,進行容貌的改變[1.楊安琪. (2016). 音樂結合英特爾技術,女神卡卡致敬大衛鮑伊表演驚喜十足. Retrieved from https://technews.tw/2016/02/17/lady-gaga-with-intel-2016-grammys-david-bowie-tribute/]。透過這樣的作品,運用動作捕捉技術,配合光雕投影(Projection Mapping)的呈現形式,讓科技展演有了新的可能性。


OMOTE / REAL-TIME FACE TRACKING & PROJECTION MAPPING from nobumichi asai on Vimeo.

Arduino Yún獨立運作的問題

Photo Credit: jProgr via flickr.com

物聯網是當紅炸子雞,早就想用Arduino來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最近拿出買了之後的沒用到的Arduino Yún來進行實驗,當然,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把感測器的資料,透過電路板以無線網路方式傳到雲端,運用temboo傳送資料到Google試算表做呈現[1.請參閱Save Arduino Yún data to a spreadsheet, 或是CAVEDU專業技術教學團隊, 簡介 Temboo 的 IoT 模式 – 支援 Arduino / Arduino Yun / Samsung ARTIK 與 TI LaunchPad]。

我的想法很簡單,拿Arduino Yún跟溫度感測器DHT11相連結[2.DHT11使用方式可參閱:Ming’s Blogger, Arduino範例19:利用DHT11抓取溫度和濕度 ],抓取我研究室的室溫之後(為什麼要抓我研究室的溫度?ㄜ,不要問,很可怕。),透過temboo將資料傳送的Google文件上呈現,如此,我便可以遠端隨時查詢相關數據。下圖是整體結構的運作方式:

野人獻曝之個人工作與知識管理

The Case of the Curiously Missing Librarian
Photo Credit: Chris Chabot via Flickr.com

為了想提升個人的生產力,我對於「個人時間個人時間管理」相關議題頗有興趣。我常常好奇,到底同事、同學、更厲害的人、前輩、主管都是怎樣分配自己的時間。時間其實是一種稀有珍貴的資源,過去就過去了,無法再生,但你可能會說,阿時間不就是睡一覺起來,明天又來了?但是世間事總有deadline,這代表計畫是有時間的限度的。而明天也有明天的狀況,在我看來,每日都是不同的,如同佛家說的「無常」,這代表我們更要珍惜每一刻。

新舊媒體的幻覺營造:透視法

Panorama Mesdag, The Hague
Cavalry on the beach.
Photo Credit: alh1 via Flickr.com

這學期初邀請了藝術家林旺廷來談談錄像藝術,班上同學都大有啟發。特別是創作的核心概念,以及作品觀看的方式,大家都有如醍醐灌頂。最近他在歐洲旅行,我注意到他來到了位於荷蘭海牙的梅斯達格全景博物館(Panorama Mesdag) ,這些照片真是令人驚奇。

位元與原子

上次的文章中,我提到了FabLife: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這本書的重點,說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剛好,最近轉換了一下工作內容,手邊的專案又是關係到數位自造工具,故在此想分享一點工作心得與內容。

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的多項建築,都是建築師修澤蘭的作品。修澤蘭擅長運用幾何造型形造立體層次感,這在許多早期公家機關的建築當中,非常常見。其中,北市大的圍牆線條看似沒有任何規則可言,其實這也是修建築師設計的「女字牆」。由於北市大早期是女師專,因此,透過「女」字來構築牆面,也算是有著自己的歷史脈絡並連結了記憶與情感。

臺北市立大學女字牆

在我上次的討論「自造生活」中提到,FabLife: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一書中說明了FabLab內部當中,「成品」(Prototype),「故事」(Story),「經驗」(Experience)三個內涵元素彼此循環的過程當中,建構了FabLab運作的主要概念。更進一步說明,就是製造者有了需求與想像(故事),開始進行製造(將位元轉化為原子,資訊轉化為物質),並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討論(個人與社群),成品被製造出來(成品與故事),使用又產生經驗,而經驗又形成故事…一直反覆下去。

貫串創作的靈光

特色照片:摘自久園 基金會 via Flickr.com

最近正在閱讀公東的教堂這本書,除了深深感慨為什麼會有這麼用心的異鄉人,會遠從千里到台灣這個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貢獻一生外,更對於我自己對教育的努力,遠不如公東高工的老師們而感到不好意思。再怎麼想,我都覺得信仰的力量實在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