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專區

視覺藝術學系 Department of Visual Arts

大學部入學管道時程表

歡迎來到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本校臺北市立大學(簡稱北市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895年,是一所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大學。其前身包括芝山巖國語學堂、國語學校、師範學校等,對臺灣的藝術和文化發展貢獻良多,期間啟蒙黃土水、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李梅樹、郭柏川等著名的臺灣畫家,也培育出許多台灣近代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工作者。

教育目標

本系設立了四大教育目標,以幫助學生實踐藝術理想:
啟發創意:透過專業課程,激發學生的創意和視覺思考力。
深度學習:提供扎實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課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藝術的世界。
跨領域應用:鼓勵學生參與跨領域的創意應用,拓展他們的職業發展機會。
專業培訓:為學生提供藝術專案執行訓練,幫助他們成為全面的藝術專業人才。

學術環境

我們擁有多元的教學和創作空間,包括各種專業教室、工作室、攝影棚、展示中心等,以支持學生的學習和創作。無論你是對油畫、版畫、印染、陶藝、玻璃金工、平面、產品設計,還是新媒體、動畫等其他藝術領域感興趣,我們都有適合你的環境。

畢業進路

畢業後,本系學生有多種職業選擇,包括藝術創作人才(專業藝術家、營運獨立工作室、承接公共藝術專案)/ 媒體創新應用人才(視覺設計師、互動媒體設計師、藝術展演活動專案執行)/ 藝術教育人才(初等教育藝術教師、視覺藝術訓練講師、專業畫室教師、美術館教育服務專業人員)/ 藝術行政專業人才(藝術行政、藝術評論、藝術品仲介與服務、策展專業、公眾藝術推廣)等。
此外,本系歷屆畢業生亦曾順利申請到英、美、德、法、日本等國頂尖的美術、設計、插畫、互動媒體、版畫、藝術教育、藝術管理等專業研究所,多名學生更榮獲入學獎學金補助。本系亦設有視覺藝術碩士班,學生可以藉由藝術創作,或特定研究專題,透過學術研究方法,進而增進資料整理及思辨分析能力,為未來成為高階藝術創作與研究人才奠定基石。
我們誠摯地歡迎你加入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的大家庭,一同探索藝術的奇妙世界!

系共同必修課程

年級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大一 西洋美術史I、素材與造型、素描、電腦繪圖I 西洋美術史II、電腦繪圖II、數位影音製作
大二 藝術與自我察覺
大三 視覺文化
大四 畢業發表I、畢業專題製作I 畢業發表II、畢業專題製作II

選修科目

年級 選修課程
大一 視覺藝術概論、構成、應用色彩學、攝影、水彩、版畫、木藝、陶藝Ⅰ、陶藝Ⅱ、玻璃、藝術心理學、美學、創意方法
大二 亞洲美術史、視覺藝術教育概論、數位藝術概論、材質與設計、人本設計、印染、油畫、金工、視覺傳達設計、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當代視覺藝術與文化研究、圖像符號學、藝術材料學、人體素描、文創產業概論、視覺識別整合設計、藝術專業實習、藝術專案企劃與執行、創意程式設計、電腦動畫Ⅰ、電腦動畫Ⅱ、視覺藝術專題Ⅰ、視覺藝術專題Ⅱ、設計專題Ⅰ、設計專題Ⅱ、陶瓷坏體與釉藥Ⅰ、陶瓷坏體與釉藥Ⅱ
大三 藝術與人文教學設計、廣告與包裝計、影像藝術與歷史批評理論應用、影像歷史與批評理論、錄像文化與批評、視覺經驗、影像美學、媒材與心理內在歷程、媒材與藝術實踐、繪畫創作Ⅰ、繪畫創作Ⅱ、平面創作Ⅰ、平面創作Ⅱ、立體創作Ⅰ、立體創作Ⅱ、陶藝創作Ⅰ、陶藝創作Ⅱ、作品集設計、藝術資訊設計、生活商品設計、創新設計與服務、情感設計、插畫與繪本設計、動態影像實作、創新影像設計、互動媒體設計、視覺藝術教育專題Ⅰ、視覺藝術教育專題Ⅱ
大四 藝術治療概論、藝術方法學、藝術論述與寫作、藝術治療工作坊、策展與執行、藝術經紀與行銷

碩士班藝術治療組

藝術治療(Art Therapy)為結合藝術、心理、教育與醫療的新興學科,本校於94學年度成立「藝術治療研究所」;為了加強與本校之視覺藝術、音樂、心理和特殊教育資源的整合,於96學年度改設「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103學年度起,原學程併入「視覺藝術學系」,成為碩士班之「藝術治療組」,延續十幾年來之傳統與資源,以培養視覺藝術治療之專業人才為目標。<br>藝術治療為一人本服務的專業,透過藝術療癒的經驗,提供機會讓需要被服務的族群去探索個人的生命議題,並且促進身心靈的整合。本組強調以視覺藝術為中心的治療模式,並擴展與其他專業領域之連結。<br>藝術具有多元面向,藝術的表達則是人內在世界外顯化的歷程,而創作的成品即是具體可見的象徵物。藝術創作歷程與作品可以表達語言文字難以說出的情感與精神,本組即是整合視覺藝術、心理和教育相關領域,將藝術表達視為是助人的工具、媒介與核心,透過藝術的創造力與表達性進行身心照護、教育陪伴與社會服務。因此,本組在本質上是跨領域的學習,培育以藝術為本位的助人工作者,學生能藉由多元課程的學習在視覺藝術、心理與教育間取得平衡,並對自我不斷地檢視與成長,以累積實務經驗為將來的就業做準備與發展。

本組課程目標與特色

以本土化的發展為主軸藝術治療的專業訓練以本土的心理衛生需求為依歸,發展出適用於國人各年齡層的個別、團體、家族及社區的藝術治療模式。以個人的成長為基礎修習藝術治療當從自我關照做起,學生能從相關課程的學習及訓練中去探索自我外,亦需尋求個別藝術治療,以體驗求助者在整個療程中的心理動力,奠定助人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基礎。<br>兼重實務與社會服務尋求建教合作機構,鼓勵研究生參與相關的實務研討會及工作坊,以提昇其實務工作的能力,並且結合社區資源,推展藝術治療於民間團體和社福機構的應用。<br>提升學術研究發展強調藝術本位治療理論與實務互為學術檢視對象,針對藝術治療相關的基礎理論加以求證及推衍,或以自我和特定族群的視覺語彙或創作行為為研究主題,以實證本專業在本土的適用性與價值,有利於此專業學門本土化之發展。<br>促進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積極與國外的藝術治療相關研究所合作,如透過跨校修課或以參與跨國研究等形式進行,以拓展研究生學習經驗的深度與廣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爭取國外專家至本校客座教學,促進國際學術文化交流。

本組修業規定

碩士班研究生至少須修滿39學分(不含碩士論文、獨立研究):含必修課程18學分,以藝術治療相關理論與技術為主,及選修課程21學分,另加碩士論文、獨立研究,始准畢業。研究生在進入本組就讀之前,必須修滿24學分之前備課程(包括藝術領域12學分和心理領域12學分),若有學分不足者,需在研究所入學後至本校或他校大學部(以上)相關系所補足,或利用寒暑假期間至本校或他校之進修推廣部或育成中心修研相關課程;若成績單足資證明已修相關學分,則可抵免。前備課程學分不列為畢業學分,且必須在論文最後口試答辯前補足此24學分,否則無法申請口試。